白內障是晶狀體蛋白質變性導致的視覺障礙性疾病,主要與年齡增長、代謝異常、外傷等因素相關。該病可通過藥物控制、超聲乳化手術等方式干預,早期治療可顯著改善預后。

年齡相關性白內障是最常見類型,晶狀體隨衰老逐漸渾濁,表現為視物模糊、眩光敏感。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會加速晶狀體氧化損傷,這類患者發病年齡往往提前10-15年。眼部鈍挫傷或穿透傷可能直接破壞晶狀體囊膜,引發外傷性白內障,常伴有虹膜粘連等并發癥。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或暴露于紫外線輻射,會促使活性氧簇積累,導致后囊下型白內障特征性混濁。先天性白內障多與染色體異常或母體感染有關,患兒可見白瞳征或眼球震顫。

藥物治療適用于早期患者,常用吡諾克辛鈉滴眼液抑制醌類物質形成,谷胱甘肽滴眼液可中和氧化應激產物。當視力降至0.3以下或影響日常生活時,超聲乳化聯合人工晶體植入術是標準治療方案,具有切口小、恢復快的優勢。對于成熟期過熟期白內障,需行囊外摘除術防止晶狀體蛋白溢出誘發青光眼。

術后需規范使用抗生素滴眼液預防感染,避免揉眼及劇烈運動。合并糖尿病患者應嚴格控制血糖,定期檢查眼底情況。戶外活動建議佩戴防紫外線眼鏡,每日補充維生素C、E等抗氧化劑有助于延緩進展。若出現突發眼痛、視力驟降需警惕繼發性青光眼或視網膜脫離,應立即就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