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頭瘙癢可能由非感染性因素和感染性因素共同引起,常見原因包括接觸性皮炎、真菌感染或細菌性龜頭炎等。瘙癢癥狀可通過日常護理、藥物干預等方式緩解,具體需結合病因處理。
接觸性皮炎是龜頭瘙癢的常見非感染性原因。局部皮膚接觸過敏原如洗滌劑殘留、避孕套材質可能引發紅斑、刺癢,通常脫離過敏原并用溫水清洗后可緩解。伴隨癥狀可能包括輕度脫屑或灼熱感。
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性龜頭炎多見。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者易發,表現為龜頭潮紅、白色豆渣樣分泌物及劇烈瘙癢。確診需通過分泌物鏡檢,治療可選用克霉唑乳膏或硝酸咪康唑散等抗真菌藥物。
細菌性龜頭炎多由葡萄球菌或鏈球菌感染導致。包皮過長者更易發生,除瘙癢外可見黃色膿性分泌物和龜頭糜爛。建議進行分泌物培養,根據藥敏結果選擇抗生素軟膏如莫匹羅星或夫西地酸乳膏。
滴蟲感染需考慮性傳播因素。男性感染者可能出現尿道口瘙癢伴稀薄分泌物,伴侶需同步治療。甲硝唑是常用治療藥物,用藥期間需避免飲酒。
少數情況下可能與銀屑病、扁平苔蘚等皮膚病相關。若出現龜頭白斑、苔蘚樣變等特征性皮損,建議皮膚科活檢確診。頑固性瘙癢合并包皮過緊者,可評估包皮環切術指征。
持續瘙癢超過一周或出現潰瘍、滲液時,應及時就診泌尿外科或皮膚科。日常需保持局部干燥清潔,避免抓撓和刺激性洗劑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