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布性皮炎是指嬰幼兒因尿布包裹導致會陰及臀部皮膚出現的炎癥反應,主要表現為皮膚發紅、糜爛或丘疹。尿布性皮炎的發生與尿液糞便刺激、摩擦、濕熱環境等因素有關,可通過保持皮膚清潔干燥、使用護臀霜等方式預防。

1、尿液糞便刺激
尿液中的氨和糞便中的消化酶長期接觸皮膚會破壞角質層屏障功能,導致皮膚pH值升高引發炎癥。建議每次排便后立即用溫水清洗并輕柔擦干,避免使用含酒精的濕巾。可選用氧化鋅軟膏或凡士林形成保護膜隔離刺激物。
2、摩擦損傷
尿布材質粗糙或穿戴過緊會通過機械摩擦損傷表皮,尤其腹瀉時稀便更易加重皮膚磨損。應選擇柔軟透氣的純棉尿布,穿戴時留出適當空隙。已出現皮損時可薄涂莫匹羅星軟膏預防繼發感染。
3、濕熱環境
尿布內高溫高濕環境會促使皮膚角質層過度水合,削弱屏障功能。建議每2-3小時更換尿布,夜間可使用吸水性強的紙尿褲。出現紅斑時可外用爐甘石洗劑幫助收斂。

4、微生物感染
白色念珠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易在受損皮膚定植,表現為邊界清晰的鮮紅斑或膿皰。確診后需聯用抗真菌藥酮康唑乳膏和抗菌藥夫西地酸乳膏,嚴重時需口服氟康唑。
5、過敏反應
部分嬰幼兒對尿布材質或洗滌劑中的化學物質過敏,表現為接觸部位密集小丘疹。需更換低敏性尿布,用清水替代洗滌劑清洗衣物,皮損處短期使用弱效激素地奈德乳膏。

預防尿布性皮炎需綜合管理:選擇透氣性好的尿布并頻繁更換,排便后使用溫水沖洗代替擦拭,完全晾干后涂抹含氧化鋅的護臀霜。母乳喂養有助于降低糞便刺激性,輔食添加階段需注意觀察食物過敏反應。若皮損持續超過72小時或出現水皰、滲液,應及時就診兒科或皮膚科,避免自行使用強效激素或抗生素。日常可讓嬰兒每天有1-2小時不穿尿布的時間,保持臀部皮膚通風干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