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進水后耳悶持續三四天可能由外耳道積水、耵聹栓塞或中耳炎等原因引起,可通過物理排出、藥物干預或專業處理等方式改善。

外耳道積水是最常見的原因,水滯留導致耳道壓力變化引發悶脹感。單腳跳躍、側頭拍打耳廓或使用棉簽輕柔吸附可能幫助排水。伴隨耳道瘙癢或輕微疼痛時,需警惕細菌感染。
耵聹栓塞因進水后耳垢膨脹阻塞耳道。表現為聽力減退和持續悶堵感,可嘗試用生理鹽水沖洗,但避免自行掏挖。碳酸氫鈉滴耳液可軟化耵聹,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中耳炎多由污水中的病原體逆行感染導致。除耳悶外可能出現耳鳴、耳痛或發熱癥狀。氧氟沙星滴耳液配合口服頭孢克肟可控制感染,鼓膜充血者需加用地塞米松減輕炎癥。
若嘗試物理方法48小時無效,或出現膿性分泌物、眩暈等癥狀,應立即就診耳鼻喉科。醫生可能通過耳內鏡檢查明確病因,嚴重耵聹栓塞需專業器械取出,化膿性中耳炎需進行鼓膜穿刺引流。

游泳或洗頭時建議佩戴耳塞預防進水,既往有中耳炎病史者避免潛水。耳道結構異常人群更易發生頑固性進水,需定期進行耳部護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