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流產通常指妊娠12周至28周間發生的妊娠終止,可能與宮頸機能不全、感染、胎兒染色體異常、母體慢性疾病、胎盤異常等因素有關。

1、宮頸機能不全:
宮頸機能不全是晚期流產的常見原因之一,表現為宮頸口在無宮縮情況下過早擴張。這種情況可能與先天性宮頸發育異常或既往宮頸手術損傷有關。建議有相關病史者在孕12-14周進行宮頸環扎術預防,術后需避免劇烈運動并定期監測宮頸長度。
2、宮內感染:
細菌性陰道炎、支原體感染等生殖道感染可能引發絨毛膜羊膜炎,導致胎膜早破誘發宮縮。感染性流產常伴隨發熱、陰道分泌物異味等癥狀。孕前應完善TORCH篩查,孕期出現異常分泌物需及時進行陰道微生態檢測,確診后需針對性使用阿奇霉素、頭孢類抗生素治療。

3、胎兒染色體異常:
16三體、18三體等非整倍體異常是中期妊娠丟失的重要病因,多表現為胎兒生長受限伴結構畸形。建議流產胚胎組織送檢染色體微陣列分析,連續兩次流產者需進行夫妻雙方染色體核型檢查,必要時考慮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篩選正常胚胎。
4、母體系統性疾病:
未控制的甲狀腺功能減退、抗磷脂抗體綜合征等可能引起胎盤灌注不足。這類患者孕前需將TSH控制在2.5mIU/L以下,確診抗磷脂綜合征需聯合使用低分子肝素和小劑量阿司匹林,孕期密切監測胎兒臍血流和生長發育情況。
5、胎盤異常因素:
胎盤早剝、前置胎盤等異常情況可能引發大出血導致妊娠終止。胎盤早剝典型表現為劇烈腹痛伴板狀腹,前置胎盤則以無痛性陰道流血為特征。建議孕期規范進行超聲檢查,發現胎盤異常者需限制活動,避免性生活,必要時提前住院觀察。

預防晚期流產需從孕前開始系統管理,包括控制基礎疾病、補充葉酸、調整生活方式等。孕期保證每日攝入足量優質蛋白和鐵元素,推薦食用牛肉、菠菜、動物肝臟等食物。適度進行凱格爾運動增強盆底肌力量,避免提重物及長時間站立。出現陰道流血、規律宮縮等癥狀需立即臥床休息并急診就醫,流產后建議間隔6個月再妊娠,期間完善相關病因篩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