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膽結石可通過熊去氧膽酸、鵝去氧膽酸、消炎利膽片等藥物治療,通常由膽汁成分失衡、膽道感染、膽固醇代謝異常、膽道結構異常、溶血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1、膽汁調節藥:
熊去氧膽酸能促進膽汁酸分泌,降低膽固醇飽和度,適用于膽固醇型結石。鵝去氧膽酸通過抑制腸道膽固醇吸收減少結石形成,需連續服用6個月以上。兩類藥物需配合低脂飲食,避免與鋁制劑同服。
2、抗感染治療:
肝膽結石合并膽管炎時需用抗生素,頭孢曲松可覆蓋常見膽道病原菌,甲硝唑針對厭氧菌感染。急性發作期需靜脈給藥,癥狀控制后改為口服左氧氟沙星。感染控制不佳可能引發肝膿腫或敗血癥。

3、中成藥輔助:
消炎利膽片含穿心蓮、溪黃草等成分,具有促進膽汁排泄作用。膽寧片通過大黃、金錢草等藥材緩解腹脹癥狀。中藥制劑需避開經期使用,連續服用不超過3個月,孕婦禁用含大黃成分制劑。
4、解痙鎮痛藥:
膽絞痛發作時可臨時使用山莨菪堿緩解平滑肌痙攣,劇痛需注射哌替啶。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能減輕膽管水腫,但禁用于消化道潰瘍患者。疼痛持續12小時以上需急診排除膽管梗阻。
5、溶石禁忌癥:
直徑超過1.5cm的結石、鈣化結石、膽管狹窄患者禁用口服溶石藥。膽囊無功能者需考慮腹腔鏡切除,膽總管結石可行ERCP取石。妊娠期、嚴重肝病患者需個體化評估治療方案。

肝膽結石患者需限制動物內臟、油炸食品攝入,每日飲水2000ml以上促進膽汁稀釋。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可減少膽汁淤積,但避免劇烈運動誘發絞痛。定期超聲監測結石變化,出現皮膚黃染、陶土樣便需立即就醫。術后患者應補充維生素K預防出血,每年復查肝功能及膽紅素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