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軟組織感染可通過臨床表現、病原學檢測、影像學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實驗室檢查等方式鑒別診斷。皮膚軟組織感染通常由細菌感染、真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蟲感染、非感染性炎癥等原因引起。

1、臨床表現:
細菌性感染多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可伴膿性分泌物,如癤腫、蜂窩織炎;真菌感染常見環形紅斑伴脫屑,如體癬;病毒感染多呈簇集性水皰,如帶狀皰疹;寄生蟲感染可見匐行疹或皮下結節;非感染性炎癥如脂膜炎通常無發熱等全身癥狀。
2、病原學檢測:
細菌培養聯合藥敏試驗可明確致病菌,適用于化膿性感染;真菌鏡檢陽性率可達80%,皮膚癬菌培養基可觀察菌落形態;病毒PCR檢測對皰疹病毒感染具有高特異性;寄生蟲抗體檢測有助于診斷疥瘡等寄生蟲病。

3、影像學檢查:
超聲可評估軟組織膿腫范圍及深度,表現為不規則低回聲區;MRI對壞死性筋膜炎診斷價值高,T2加權像顯示筋膜增厚;CT引導穿刺適用于深部膿腫定位,能清晰顯示氣體影等特征性改變。
4、組織病理學:
活檢組織HE染色可見中性粒細胞浸潤提示細菌感染;PAS染色發現菌絲可確診真菌感染;病毒包涵體見于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提示寄生蟲感染;非感染性炎癥可見脂肪壞死伴泡沫細胞浸潤。
5、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中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升高提示細菌感染;降鈣素原>0.5ng/ml提示全身性感染;C反應蛋白升高與感染嚴重程度相關;HIV抗體檢測可排查免疫缺陷相關機會性感染;自身抗體篩查有助于鑒別結締組織病。

日常需保持皮膚清潔干燥,避免搔抓破損;飲食宜選擇富含維生素A的胡蘿卜、鋅含量高的牡蠣等促進創面愈合;適度進行游泳等低沖擊運動增強免疫力;出現持續發熱、快速擴散的紅斑等預警癥狀需立即就醫;糖尿病患者應嚴格控制血糖以預防感染復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