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嬰幼兒常見的髖關節發育異常,主要表現為股骨頭與髖臼對位關系異常。發病原因主要有遺傳因素、胎位異常、韌帶松弛、子宮內機械壓力、激素水平異常等。

1、遺傳因素:
約20%患兒有家族史,某些基因突變會影響髖關節發育過程中軟骨和骨骼的形成。COL2A1基因變異可能導致髖臼發育不良,增加脫位風險。有家族史的新生兒建議在出生后4-6周進行超聲篩查。
2、胎位異常:
臀位分娩的嬰兒發病率是頭位分娩的10倍,子宮內下肢持續屈曲狀態可能限制髖關節正常發育。多胎妊娠時空間受限也會增加風險,這類嬰兒需在出生后接受Ortolani和Barlow手法檢查。
3、韌帶松弛:

母體雌激素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使關節韌帶過度松弛。這種現象在女嬰中更明顯,女嬰發病率是男嬰的4-8倍。松弛的關節囊難以維持股骨頭在髖臼中的穩定位置。
4、機械壓力:
子宮內羊水過少或胎兒體積過大時,持續壓力可能改變髖臼形態。左側髖關節更易受累,這與胎兒在子宮內常見體位有關。產后不當的襁褓包裹方式會加重這種情況。
5、激素影響:
母體松弛素水平異常可能干擾胎兒髖關節囊的膠原合成。這類患兒常合并其他關節過度活動表現,如膝關節過伸。出生后前3個月是干預黃金期,超過6個月未治療可能繼發髖臼發育不良。

早期發現可通過Pavlik吊帶進行保守治療,6個月以上患兒可能需要閉合復位石膏固定。日常生活中應避免傳統蠟燭包式包裹,采用蛙式抱姿有利于髖關節發育。定期進行體格檢查和超聲監測,1歲后可行X線評估。未及時治療可能導致跛行、關節退變等后遺癥,但規范干預的患兒多數預后良好。哺乳期母親應注意補充維生素D和鈣質,促進嬰兒骨骼健康發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