臁瘡通常由下肢靜脈功能不全、局部感染、外傷、營養不良及糖尿病等因素引起。臁瘡是下肢慢性潰瘍的俗稱,主要表現為小腿皮膚潰爛、滲出及難以愈合。
下肢靜脈瓣膜功能受損會導致血液淤積,靜脈高壓持續作用于小腿皮膚,造成局部組織缺血缺氧。長期靜脈高壓可能引發皮膚色素沉著、硬結,最終破潰形成潰瘍。患者需穿戴醫用彈力襪改善循環,嚴重時需接受靜脈曲張手術。
細菌或真菌感染會破壞皮膚屏障功能,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鏈球菌是常見致病菌。感染可導致潰瘍面積擴大、分泌物增多,并伴有紅腫熱痛。需進行創面細菌培養后使用敏感抗生素,如莫匹羅星軟膏等外用制劑。
小腿皮膚受到摩擦、抓撓或碰撞等機械性損傷后,若未及時處理可能繼發感染。糖尿病患者因周圍神經病變更易發生無痛性外傷。創面護理需保持清潔干燥,避免使用刺激性消毒劑。
蛋白質和維生素C缺乏會影響膠原蛋白合成,延緩潰瘍愈合。長期臥床或消化吸收障礙患者易出現低蛋白血癥。飲食應增加魚肉蛋奶等優質蛋白,必要時補充復方氨基酸制劑。
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會導致下肢供血不足,高血糖環境利于細菌繁殖。糖尿病足潰瘍常合并周圍神經病變,表現為創面深大、基底蒼白。需嚴格控制血糖,聯合使用甲鈷胺等神經營養藥物。
臁瘡患者日常應避免久站久坐,休息時抬高患肢促進靜脈回流。選擇寬松棉質衣物減少摩擦,每日用溫水清潔創面后規范換藥。飲食需保證足夠熱量和蛋白質攝入,限制高糖高脂食物。潰瘍經久不愈或伴隨發熱需及時就醫,防止發生骨髓炎等嚴重并發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