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癲癇的女性妊娠的胎兒畸形率較正常人高,導致這一不良結果多與服用抗癲癇藥物有關。

丙戊酸鈉
生產廠家:湖南省湘中制藥有限公司
功能主治:本藥為原發性大發作和失神小發作的首選藥,對部分性發作(簡單部分性和復雜部分性及部分性發作繼發大發作)療效不佳。對嬰兒良性肌陣攣癲癇、嬰兒痙攣有一定療效,對肌陣攣性失神發作需加用乙琥胺或其他抗癲癇藥才有效。對難治性癲癇可以試用。本藥除用于抗癲癇外,還可用于治療熱性驚厥、運動障礙、舞蹈癥、卟啉癥、精神分裂癥、帶狀皰疹引發的疼痛、腎上腺功能紊亂,以及預防酒精戒斷綜合征。
用法用量:1.成人常用量:每日按體重15mg/kg或每日600~1200mg分次2~3次服。開始時按5~10 mg/kg,一周后遞增,至能控制發作為止。當每日用量超過2500mg時應分次服用,以減少胃腸刺激。每日最大量為按體重不超過30 mg/kg、或每日1.8~2.4g。2.小兒常用量:按體重計與成人相同,也可每日20~30mg/kg,分2~3次服用或每日15 mg/kg,按需每隔一周增加5~10 mg/kg,至有效或不能耐受為止。
立即購買
在傳統的抗癲癇藥物中,苯妥因鈉的致畸率高達11%,而且表現是多種多樣的,如內眥贅皮、斜視、雙眼距過寬、耳異常、大嘴及突唇、唇裂、腭裂、低鼻梁、鼻上翹等顱面異常;心臟缺損、小頭畸形、精神遲滯、指甲發育不全;還可表現為子宮內發育遲緩。丙戊酸鈉的致畸作用也不容忽視,該藥導致的胎兒異常包括脊柱裂、智力遲滯、行為障礙、尿道下裂、胼胝體部分發育不良、室間隔發育不良等。另外卡馬西平、撲米酮、苯巴比妥等抗癲癇藥物也有一定的致畸作用。
新一代的抗癲癇藥物包括拉莫三嗪、加巴噴丁、托吡酯、非氨酯、替加平、奧卡西平、氨己烯酸、唑尼沙胺及左乙拉西坦等,它們在人體內的藥物代謝動力學良好,蛋白結合率低,多不產生芳烴氧化代謝物,但是,目前尚未明確這些藥物沒有致畸作用,仍需要大樣本的前瞻性研究資料的進一步證實。因此,各國的癲癇治療指南都明確提出育齡期女性妊娠后應謹慎使用抗癲癇藥物。